释名
多骨。
气味
(仁)辛、大温、无毒。
主治
胃冷恶心(进食即想吐)。用白豆蔻仁三枚捣细,温酒送服。数服以后,即见效。
突然恶心。取白豆蔻仁细嚼止吐。
小儿吐乳。用白豆蔻仁十四个、缩砂十四个、生甘草二钱、炙甘草二钱,共研为末,常抹入小儿口...
释名
草豆蔻、漏蔻、草果。
气味
(仁)辛、涩、温、无毒。
主治
心腹胀满,气短。用豆蔻一两,去皮,研细。每服半钱,木瓜生姜汤调下。
胃弱呕逆不食。用豆蔻仁二枚、高良姜半两,加水一碗合煮,去渣取汁,再以生姜汁半合倒入,和面粉做成面片,在羊肉汤中...
释名
蛮姜,子名红豆蔻
气味
(根)辛、大温、无毒。
主治
霍乱吐泻。用高良姜(炙令焦香)五两,加酒一升,煮三、四沸,一次服完。
脚气欲吐(患脚气病的人,容易发吐。日常生活,注意早餐多食,午餐少食,晚餐不食,或喝一点豉粥。有发吐感觉时,立即服药...
释名
亦名苦豆。
主治
小肠气痛。用胡芦巴炒过,研细。每服二钱,茴香酒送下。
肾脏虚冷,腹胁胀满。用胡芦巴(炒)二两,熟附子、硫磺各七钱五分,共研为末,加酒煎曲糊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至四十丸,盐汤送下。
疝瘕。用胡芦巴(酒浸,晒)四两、荞...
释名
杜蘅、杜莲、若芝、楚蘅、山姜。
气味
(根)辛、微温、无毒。
主治
胸胁逆气,头痛流涕,皮间风热等。
附方
李时珍说:“杜若乃神农上品,治足少阴、太阳诸证要药,而世不知用,惜哉。”(意思是说,杜若在《神农本草经》里列为“上品”,是治肾、...
释名
苦弥扯。
气味
(根)甘、温、无毒。
主治
心腹痛满,脾积郁,肾虚齿痛,面痣风疮,脚气浮膝等。...
释名
蜜香、青木香、五木香、南木香。
气味
(根)辛、温、无毒。
主治
中气不省(闭目不语,状如中风)。用木香研细,冬瓜子煎汤灌下三钱。谈盛者。药中加竹沥和姜汁。
胃气闷胀,不思饮食。用木香、诃子各二十两,捣烂筛过,加糖和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...
释名
亦名荔实、马蔺子、马楝子、马薤、马帚、铁扫帚、剧草、旱蒲、豕首、三坚。
气味
(实)甘、平、无毒。
主治
寒疝诸疾。用马蔺子一升,每日取一把,拌面煮食,食尽一升见效。
喉痹。用蠡实一合,升麻五分,加水一升,煎至三合,再加蜜少许搅匀慢慢饮下...
释名
鼠姑、鹿韭、百两金、木芍药、花王。
气味
(根皮)辛、寒、无毒。
主治
疝气(觉气胀不能动)。用牡丹皮、防风,等分为末,每服二钱,酒送下。
妇女恶血(血往上冲,脸红易怒)。用牡丹皮半两、干漆(烧至烟尽)半两,加水二杯,煎成一杯服下。
伤...
释名
将离、梨食、白芍、余容、延。白者名金芍药,赤者名木芍药。
气味
(根)苦、平、无毒。
主治
腹中虚痛。用白芍药三钱、炙甘草一,加水二碗,煎成一碗温服。夏月加黄芩五分,恶寒加肉桂一钱,冬月大寒再加桂一钱。
骨痛。用芍药二分、虎骨一两,炙后研...